孙振军:敬畏自然,尝试“跨界”

孙振军:敬畏自然,尝试“跨界”

作者:[朴新成]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13 19:04:32]





 

2016年12月7日至13日,首届中国(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成功举办。在当下综合性摄影节庆林立的各式活动中,这一国内首次聚焦白天鹅和野生动物为专题的摄影大展尚未启动之时,就已吸引了业界的眼球,受到了影友的广泛关注。带着众多好奇与疑惑,本报记者与此次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孙振军进行了对话。
 
中国摄影报:与其他摄影节相比,三门峡此次举办的摄影大展邀请展有着怎样的特点?
孙振军:国内目前与摄影有关的节庆活动,确实很多。三门峡摄影大展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中国(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开拍启动仪式,第二个层面是借启动仪式做一次声势浩大的邀请展。这是我们这次摄影大展的一个特色。因为其他节庆活动都是在媒体上或者通过相关平台发布征稿启事,然后在下一阶段才开始 ,而我们则是先声夺人、隆重登场,先做一次邀请展,将许多名作、佳作集合起来先做一次重点展示,应该是大手笔、高起点。更重要的是,此次大展旨在传递一种理念:敬畏大自然、感恩野生动物。对于野生动物,我们需要一种感恩,一种真诚。因为它们除了能给予我们许多灵感之外,还能完成许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
 
中国摄影报:首届中国三门峡白天鹅·野生动物国际摄影大展主题为“蓝色地球  温馨家园”,副题为“母亲河·天鹅湖”。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申办这个摄影大展的筹备经历吗?
孙振军:从2014年开始有想法,从去年开始正式准备,今年正式启动。今年年初,在三门峡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挺琳的带领下,摄影大展前期工作小组与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大众摄影》杂志社进行了交流接洽。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市长安伟对这件事也给予了超乎寻常的鼎力支持。经过多方协商之后,终于在2016年8月份初步拟定落地三门峡。
无论是摄影节发源地还是世界其它地方,或者国内成熟的摄影节、摄影展,很少有专门针对野生动物的。因此,我们想举办一个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摄影展。当然,并不是为出风头、填补空白或壮大摄影类别为目的,而是从三门峡本土的资源优势着眼的。三门峡是黄河之滨城市,近20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改善,成了远近闻名的天鹅之城,也被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大天鹅之乡”。鉴于此,我们想借机来呼唤一种理念:让每年冬季都有数以百万计来看白天鹅的游客,通过观看白天鹅来近距离接触了解与我们共存的其他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状态,体味它们的情感变化。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的幕后工作是相当艰辛的,请问针对此次邀请展你挑选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在作品不符合主题的情况下,你怎么权衡展览的理念与空间安排呢?
孙振军:此次大展活动的邀请展首先是开放包容的,但并不意味着混乱与随意,它是以一座城的标签“白天鹅”来结构和呈现所有的作品。由于参展作品水平的参差不齐,对作品呈现的未知,使整个展览的规划充满挑战。围绕着作品及展览空间、展线设计,与策展人或摄影师的沟通就成为非常必要的环节,许多问题及疑难也正是在这样的沟通中得到了解决。
现在摄影界有一种现象,就是互相之间的竭力模仿,这些片子很像,非常像。有些动作画面太熟悉了,都似曾相识,很多还是经典动作。当然这类扎堆作品被毙掉了许多。在沟通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未来的摄影大展,以什么样的展览空间、什么样的展览方式、什么样的规模,才能把白天鹅和野生动物这个主题做得更好。其实,许多人往往会陷入一种错误认知,展场并非越大越好、展线也非越长越好。一个好的展览,体现的是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以及他对作品内容、风格的把握,包括对展览空间的整体设计和呈现。大展活动的承办单位《大众摄影》杂志社的徐艳娟,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的刘鲁豫、罗勇,都给我提供了许多可具操作性的学术支持。
 
中国摄影报:通过组织这次大展,您认为国内外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差异在哪里?
孙振军:摄影人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用手和眼去拍摄,第二个层面是用眼睛和心去拍摄,第三个层面是用心和情去拍摄。我觉得国外的摄影家基本走在第三个层面,他们对野生动物有很多哲学性的思考。可能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30-40年左右,我们的摄影师现在拍摄的东西跟国外摄影家上世纪60-70年代的作品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还在追求怎么把动物拍得漂亮一些。其实这都是很表象的东西,不能用人类传统的文化观点来看待动物,野生动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应该通过展现动物的进化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来改变和挑战人们传统的看待野生动物的视角和感受。还有一个差异是国外的摄影家认为自己满意的作品是很少的,而国内的摄影家经常认为自己的佳作有一大堆。
 
中国摄影报:请谈谈你对下一届大展的展望?
孙振军: 对于第二届摄影大展,进行什么样的策划,取决于是否有突破性的、值得关注的作品出现。这里所讲的突破性,并不是用“差别”掩盖“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差异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水准和品质。如果能发现既有活力,又有差异性,同时兼顾水准和品质的作品,我们还会继续增加摄影大展的单元,为更多的优秀摄影作品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我有一个初步构想:下届大展要从分类上下功夫。从这个角度讲,邀请展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序曲。
 
中国摄影报:中国的摄影师们,从三、四十年代一路走来,见证着激荡变革的时代,也记录了随历史颠簸起伏的个体命运。因年代和地域的差异,摄影师们形成相左甚至对立的摄影观和价值观,你从事摄影有近40年的时间,对摄影有独特的认知与见解,能给我们谈谈你的摄影观和价值观吗?
孙振军:其实,摄影、写作是我的专长,而此次却被委以摄影大展艺术总监身份,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玩跨界”。我是一位履历很浅的摄影策展人,但我对摄影的接触起源于1970年代末、专职于1980年代初的海军部队,师从伍振超、王振松等前辈。而令我感兴趣的不是摄影艺术,而是摄影让我在文字之外,找到了自己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出任艺术总监,肯定会让我找到了向广大观众、摄影艺术家拜师的新路径。对摄影的爱好加上对摄影背后的人文思考,可以让我从中领会到很多关于摄影学术之外的问题。而让我没想到的是,从当年在海军驻海南、西沙部队首长将相机交到我手上要求我从事新闻宣传时算起,一晃快40年了,这期间先后出版了《俺村人》、《2009•新疆》、《怀念冷酷》、《摄影场上有多不着调》等摄影类文集。
作为策展人,进行什么样的策划,取决于是否有突破性的、值得关注的作品出现。这里所讲的突破性,并不是用“差别”掩盖“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差异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水准和品质。
 
朴新成:您作为摄影评论家、三门峡摄影家协会主席,主要做了哪些组织工作?
孙振军:我认为地方摄影家协会一定要通过作为赢得地位。现在摄影的群众性、广泛性都非常好,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会发动会员出主意、想办法,三门峡市宣传部也很支持,曾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组织了三项活动和一个影展:第一个活动是中国摄影名家走进三门峡,云集了国内外近百名知名摄影家,到三门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白天鹅创作,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力,来宣传三门峡白天鹅;第二个活动是中国媒体界摄影名家走进三门峡,他们具有传播优势,因为他们有传播平台;第三个活动是借中国知青摄影家协会在三门峡成立之际,组织了一次白天鹅拍摄采风活动。然后,我们把这三项活动征集来的400多幅优秀摄影作品于2015年春节前后,在北京举办了一个为期20天白天鹅主题摄影展,参观人数达到30万人次,社会反响非常好。
我们还计划申请相应的经费每个季度做一次培训,从理念上告诉大家,不能只是简单地拿着相机复制他人的作品,目前为止已经举办过7场讲座。总之,摄协主席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总服务员,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和相应的理论支撑。我认为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会员,为他们提供服务,只有做到这两点,大家才能支持你,信任你。    (转自中国摄影报)
孙振军:敬畏自然,尝试“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