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白天鹅见证中国黄河水生态好转

西伯利亚白天鹅见证中国黄河水生态好转

作者:[张兴军]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25 22:46:30]
    残荷摇曳、芦苇飘荡,金色的夕阳余晖铺洒开来,水面跃动如繁星点点。不远处,白色的天鹅以家族为单位,或觅食嬉戏,或低空飞翔——入冬至今,越来越多的白天鹅自西伯利亚南迁,来到豫西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这一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围观。
 
    “很多鸟类是有生态指示性的,天鹅就是一例。大批天鹅能过来集结越冬,证明这里的水生态环境是足够好的。”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室主任王瑞玲说。
 
几只白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戏水,新华社记者 李安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多个省份后注入渤海。三门峡黄河湿地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面积2.85万公顷。依托黄河干流上的三门峡大坝,这里形成了广阔的滩涂湿地、浅水漫滩,加上茂盛的水生植物和独特的库区型气候,当地给大量越冬鸟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然而在15年前,由于沿河企业过量排污,三门峡市一度出现“守着黄河买水喝”的怪象。
 
    据三门峡市民、摄影爱好者张明云回忆,当时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黄河水仍有异味,不少人只好花钱买井水或泉水喝,没想到现在还能在这里观鸟、拍鸟。
 
    据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监测,近年来,随着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黄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白天鹅从早先的几十只、数百只,增加到了每年的一万多只。在中国越冬的白天鹅,当地占了60%以上,三门峡因此也被誉为“天鹅之城”。
 
    “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集结了七八千只,预计高峰期出现在十二月底到明年一月初,那时风寒雪飘,场面壮观。”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主任李云峰说。
 
几只白天鹅从三门峡黄河湿地上空飞过,新华社记者 李安
 
 
    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1980年至本世纪初,黄河干支流水质快速恶化,2000年满足Ⅲ类水质的河长比例仅占38.7%,上游甘肃、宁夏、内蒙古及中游三门峡水库、下游花园口等干流河段的水质全面劣于水环境标准要求;进入新世纪后,入黄排污总量基本得到控制,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截至2015年,干流满足Ⅲ类水质河长占比上升到99.1%,其中兰州、包头、三门峡等重要河段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局副局长裴勇告诉记者,黄河水质的改善得益于中国越来越严厉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流域内日趋完善的水资源统一配置调度机制。“自1999年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配置和水量统一调度后,每年根据黄河来水量制定分配方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沿黄各省超用水幅度明显减小,河流自身健康逐步恢复。”
 
    据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金良介绍,目前黄河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水资源,为占全国12%的人口、13%的粮食产量及6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水源保障,并支撑着流域内工业经济发展。
 
    黄河水生态的好转,与流域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也密不可分。
 
    “与1980年比较,2015年黄河流域GDP增长了26.4倍,流域用水量增长了4.2倍。如果仍沿用粗放、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守着黄河买水喝’的现象很可能会在沿黄地区再次出现。而没有黄河水质的改善,远在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将难以与三门峡黄河湿地结缘。”张金良说。
 
大批的白天鹅来到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新华社记者 李安
 
 
    暮色四合,围观的市民和摄影爱好者逐渐散去。水面上,白色“精灵们”化身一只只优雅的剪影,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打闹和鸣叫声。
 
    李云峰向记者透露了作为湿地管理者不断收获的“惊喜”:2015年5月,一对在湿地“留守”的白天鹅成功繁殖孵化了6只天鹅宝宝;自2010年起,每年还会在当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的身影,最多的一次曾发现100多只……
 
    “随着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人们清晰地看到黄河水生态好转带来的可喜变化,保护鸟类、保护黄河、保护生态正成为民众与政府的共识。”李云峰说。    (转自新华社)
西伯利亚白天鹅见证中国黄河水生态好转